景點分類: | 全部 森林公園 海島海岸 草原草甸 沙漠戈壁 冰川雪域 濕地湖河 名山奇峰 自然保護區(qū) 野生動物園 主題公園 名勝古跡 歷史遺產 民族風情 度假療養(yǎng) 園林老宅 陵園古墓 古鎮(zhèn)村落 博物館 考古遺跡 城市風光 名人故里 宮殿樓閣 道教福地 宗教旅游 地質奇觀 探索體驗 農業(yè)觀光 工業(yè)旅游 植物園 郵輪游艇 |
---|---|
所在地區(qū): |
烏蘭泡又稱烏蘭諾爾。烏爾遜河北流至距呼倫湖南80公里處分成兩支,匯成烏蘭泡。它是烏爾遜河的牛軛湖。泡子水面隨烏爾遜河水量多寡而伸縮。水大時泡子東西長15~17公里,南北寬2~15公里,面積達75平方公里。枯水時泡子成為沼澤。烏蘭泡水生植物非常茂盛,伴有大片蘆葦塘,餌食豐富,是沉附性魚類最理想的產卵場所,也是鳥類的樂園。
寶鏡灣摩崖石刻畫,位于廣東珠海市高欄島寶鏡灣,于1989年10月被發(fā)現(xiàn),共4處6幅,散布于海灣所在的山腰、山麓200米范圍內,其中最大的一幅長5米、高3米。巖畫陰刻于大塊平整的石面上,圖案密集而復雜,形狀有船、波浪、龍蛇、舞蹈人等,經專家考證,是距今二三千年前青銅時代的產物,是南越先民生活的寫照。
稱架省級自然保護區(qū)位于縣城東北面50多公里的稱架瑤族鄉(xiāng)境內,北與湖南省、東與乳源縣相鄰,323國道從旁邊經過。這里煙卷霧鎖,林蔭蔽日,古樹蒼勁,溪流瀑布遍布,飛禽走獸眾多,完全是一派原始森林的氣象。區(qū)中的主峰石坑崆,海拔高達1902米,是廣東省最高峰,比南岳祝融峰還要高,有“南天第一峰”、“廣東屋脊”的美譽。在此晨看日出、云海,暮觀日落、紅霞,臭氣勢要比別處要壯觀許多,令人新潮澎湃、陶醉萬分。
鳳凰山莊位于市區(qū)東南郊,距市區(qū)8公里,距海拉爾區(qū)87公里,鳳凰山莊面積2500公頃,海拔高度900米,相對高度300米,山下為扎敦河,山上有落葉松、樟子松、白樺人工林,集中了呼倫貝爾的“山、水、林、原”四大特點。這里山勢如波,風光秀麗,一年四季景色宜人。風格獨特的人工建筑與優(yōu)美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。鳳凰山莊夏季是休閑度假、避暑的旅游圣地,冬季則是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。
長青果園位于清城區(qū)源潭鎮(zhèn)銀英公路旁,該果園首開多品種反季節(jié)之先河,主要種植有反季節(jié)芒果、無核番石榴、楊桃、火龍果、番荔枝、黃金果、愛情果、百香果等。采用世界最先進的高科技技術,對多個國家的果樹進行嫁接、育種和改良,形成了色、香、味、美俱全的獨特水果品種,果園環(huán)境優(yōu)雅,繁花錦簇,是以創(chuàng)名優(yōu)產品水果為目的、以熱帶瓜果花卉為主題發(fā)展休閑式觀光旅游、農業(yè)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大型園林式觀光果園。
英西峰林走廊位于英德市區(qū)西南60多公里的九龍、明逕、巖背三鎮(zhèn)一帶,這里密集分布著上千座石灰?guī)r山峰,是廣東省最密集的峰林游廊。其間有溪澗穿繞,此外還有巖洞和古建筑作為點綴。英西峰林走廊被稱為“南天第一峰林風光”,北京大學地理系陳傳康教授率學生在此實習考察時,以詩對其作了高度的評價——“飛借桂林山,漓江換明逕,游廊迎奇景,簪峰鎮(zhèn)九龍”。
碧溪漂流,位于飛來峽庫區(qū)之內,南鄰廣州80公里,北走英德城30分鐘,與北江一水相連,與飛霞古洞、黎溪豐盛古寺、英德寶晶宮、英西峰林連成一線。它起點于碧溪瀑布,俯沖6公里長,九曲十八彎的急流,蜿蜒曲折,水流湍急。碧溪漂流河道全長六公里,起點于“飛流直下三千尺”的“碧溪瀑布”內,總落差220多米,最大落差二十幾米,全程漂流需要90多分鐘。
珠海巴厘風情水療王國 ( 中藥谷 ) ,坐落在珠海風景秀麗的大石林山下,依山勢斜鋪而下,風格質樸,是以印尼巴厘風情為背景,集宮廷沐浴及中醫(yī)藥概念于一體的沐浴圣地。珠海和田度假村酒店,簡稱中藥谷水療會,是以養(yǎng)生保健、休閑會客為主題的大型休閑度假圣地,位于蘭埔圓明新園西側,依山勢斜鋪而下,風景秀麗、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總面積達20000多平方米。
益塘風景區(qū)觀光旅游。它是由深圳西湖企業(yè)發(fā)展公司投資開發(fā)旅游景點和項目。傳說風景區(qū)中有九條龍長年在水中戲水,所以又有九龍?zhí)林f。又是梅州市最大的荔枝種植基地。景區(qū)內有由葉選平題字“益溏寺”景點及益塘環(huán)庫游、孤山鮮果品嘗、釣魚場、狩獵場等。益塘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了許多游客。
丘逢甲(1864—1912),字仙根,號蟄仙,祖籍蕉嶺縣文福鎮(zhèn)淡定村(今逢甲村),是我 國近代抗日志士、愛國詩人、教育家。1864年12月26日出生于臺灣苗栗縣銅鑼灣。26歲考中進士,被清光緒皇帝欽點為工部虞衡司主事,四品京官。他無意仕途,告假回臺,培育民智。1894年甲午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他籌建義軍并率領臺灣民眾抗日保臺,終因敵我力量懸殊,彈盡糧絕,在部將規(guī)勸下,于1895年渾淚離臺內渡,定居祖籍蕉嶺縣文福鎮(zhèn)淡定村。